近年来,随着《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》的深入实施,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从“形式合规”向实质合规加速转变,如何精准诊断合规实务痛点,构建有效防控体系,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。
▲图源网络
Part.
1
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现状及面临的核心挑战
体系割裂问题
多数企业仍存在“法务、合规、内控、风险”四大体系各自为政现象,导致管理资源分散、交叉重复。
责任虚化困境
虽然普遍建立了“合规防线”,但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责任意识薄弱,过度依赖合规管理部门兜底。
穿透式监管不力
2025年国资委24号文要求实现“全级次、全链条、全过程、全要素穿透”,但多数集团企业对子公司的合规穿透能力不足,存在监管盲区。
境外合规高风险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深入,跨国经营中的法律冲突、制裁风险激增。
Part.
2
国有企业合规体系构建核心要点
基于《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》及团体标准要求,国企合规建设应聚焦四大体系:
组织体系:权责明晰的治理架构
● 党委领导机制
将党的领导内嵌合规流程,党委会定期审议合规工作报告。
● 三道防线重构
第一防线:业务部门履行合规主体责任,建立重点岗位职责清单(大连重工要求年外销5亿元以上单位配专职合规管理员);
第二防线:合规部门牵头建立“合规义务库+风险库+措施库”三库联动机制;
第三防线:审计部门独立评价,实施“零容忍”问责。
制度体系:刚柔并济的规则设计
● 外规内化
将《企业国有资产法》《反垄断法》等要求转化为内部制度,建立“1+N”制度体系(1个基本制度+N个专项指南)。
● 重点领域覆盖
聚焦“三重一大”、境外投资、数据安全等19类高风险领域,大连重工明确要求对863个诊断点实施监控。
运行体系:闭环管控的关键机制
● 风险识别双路径
常规路径:年度风险评估(采用概率-影响矩阵分级);
触发路径:新业务开展、并购重组等六类情形启动专项评估。
● 审查机制刚性化
重大决策、合同、制度100%合规审查(中国绿发2022年审查合同11697份)。
● 整改问责闭环
建立“风险报告→整改台账→销号管理→追责回溯”全流程,遂宁发展集团对资产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实行“即查即改+责任追溯”。
保障体系:多维支撑的动力引擎
● 数字化赋能
搭建智能合规平台,整合法律共享、制度管理模块(航空工业集团将22项内控要点嵌入数字流程)。
● 文化培育创新
通过合规承诺书签署(中国绿发全员覆盖)、合规标兵评选、案例警示教育等促进合规转变。
● 能力提升工程
实施“三层级培训”:领导人员任前谈话、合规管理员专项培训、新员工必修课(参考中央党校曹军武团队“2000人内控培训”模式)。
Part.
3
实务痛点诊断与突破路径
痛点1:一体化管理“整而不合”
● 典型症状
法务、合规、风控部门职能交叉,风险评估多头开展。
● 破解方案
——采用“1+4”整合模式(“1”指一体化风险评估/组织/机制,“4”指保留专业管理,即法律合规、财务合规、内控与审计合规以及纪检监察合规);
——建立差别化管控原则:法务侧重权益保护,合规严守法律底线,内控聚焦流程制约。
痛点2:境外合规“水土不服”
典型案例
某央企东南亚项目因忽略当地环保标准遭巨额罚款。
应对策略
——实施合规义务双轨识别:同时满足我国《境外投资条例》及东道国法律;
——配置“三张清单”:国别风险清单、禁止行为清单、应急响应清单。
痛点3:穿透式监管“上热下冷”
应对策略
——监管要求:“四全穿透”(全级次、全链条、全过程、全要素);
——落地要点:通过“制度穿透”统一子公司管控标准(参考大连重工制度覆盖全资/控股子公司);
——建立“数据穿透”通道:整合财务系统数据等实现实时监控。
Part.
4
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新趋势(三大转向)
风向转变
从“被动防控”到“主动创效”,合规逐渐成为商业竞争力(如遂宁发展集团通过资产安全管理提升国资运营效率)。
技术升级
AI驱动的智能合规兴起,实现风险自动预警(中国绿发合规系统纵向贯通各级子公司,横向对接业务系统)。
监管深化
穿透式监管成新常态,要求“看得清、管得住”(需防范数字化监管中的算法责任边界问题)。
Part.
5
结语
合规管理的本质,是让规则意识融入企业的血脉。
国有企业合规建设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。未来的合规管理,需要跳出“事后补救”的传统模式,向预防性合规、赋能型合规演进。
通过构建“制度为基、技术赋能、文化引领”的三维体系,国有企业必将筑牢经营安全防线,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