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梓钦合规丨员工离职带走“家底”?企业如何守住商业秘密的“防火墙”

2025-09-25

核心技术与客户名单,可能随着一名关键员工的离职而悄然流失。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,如何不被轻易窃取?

某高科技企业前员工王某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被提起公诉。王某在离职前将含有核心设计图纸的硬盘加密拷贝,并跳槽至竞争公司,给原公司造成巨额损失。这类案件屡见不鲜,每一次都为企业敲响警钟。

图片

▲图源网络


员工流动是市场常态,但商业秘密的泄露却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。防范于未然,远比事后维权更重要。企业应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?


01

明确“商业秘密”是什么

划定你的保护范围


参与分配很多企业维权失败的第一步,就是无法证明被泄露的信息属于法律保护的“商业秘密”。

根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商业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三性:制度的适用需满足以下关键条件:

秘密性

不为公众所知悉。

价值性

具有商业价值,能带来竞争优势。

保密性

企业已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。(这是司法实践中的关键证据!)


企业行动清单

梳理与界定

以书面形式明确列出哪些信息属于商业秘密,例如:技术图纸、源代码、客户名单、采购价格、经营策略、实验数据等。

分级管理

对不同级别的商业秘密设定不同的知悉范围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


02

构建“人防+技防”的内控体系

把风险关在笼子里


完善的内部制度是保护商业秘密的基石。

制度层面(人防)

制定专门的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》

明确商业秘密的定义、范围、接触权限、保管义务、违规责任等,并让员工签收确认。

健全入职管理

  1. 开展入职培训,强调保密义务。

  2. 签订《保密协议》与《竞业限制协议》(针对核心员工)。

注意: 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需依法支付经济补偿。

规范在职管理

  1. 根据“最小必要原则”分配数据访问权限。

  2. 建立文件借阅、复制、传出的审批流程。

规范离职管理

  1. 执行离职审计: 检查员工是否交还全部涉密资料(纸质和电子)。

  2. 办理离职交接:归还电脑、U盘、门禁卡等。

  3. 发出《离职告知书》: 书面重申其保密义务,以及竞业限制义务(如适用)。

  4. 及时进行离职访谈: 了解去向,再次提醒法律风险。


技术层面(技防)

物理隔离

对研发中心、服务器机房等重要区域设置门禁和监控。

数字加密与监控

  1. 对核心电子文档进行加密处理。

  2. 部署日志系统,记录对敏感数据的访问、拷贝、打印等操作。

  3. 禁用办公电脑的外部接口(如USB口),或对U盘的使用进行严格管控。



03

关键环节

如何与员工签订“护身符”协议?


协议是事后追责的直接法律依据,务必严谨。

《保密协议》

可覆盖全体员工。应具体描述保密内容,而非笼统概括。


《竞业限制协议》

适用于高管、高技等知悉核心秘密的员工。

要点

  1. 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。

  2. 必须约定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给予经济补偿(通常不低于该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%)。

  3. 明确竞争范围、地域和违约金。



04

纠纷发生后的应急处理

如何有效维权?


一旦发现泄密嫌疑,应冷静、迅速地采取行动:

证据固定

立即通过公证等方式对网页、聊天记录、邮件等电子证据进行保全。


内部调查

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,收集相关日志、凭证等内部证据。


选择路径

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,收集相关日志、凭证等内部证据。

民事途径

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停止侵权、赔偿损失。

行政途径

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。

刑事途径

如果损失重大,可向公安机关报案,追究其刑事责任。



05

结语


商业秘密保护并非一日之功,而是一项贯穿于员工“选、用、育、留、离”全周期的系统性工程。

构建清晰的制度、采取合理的措施、签订有效的协议,这三道“防火墙”能极大降低企业风险,让企业在人才合理流动中,稳稳守住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


分享